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

李鋈麟 - 鋈意麟情 - 慎終追遠

清明,對我而言,是一個比較繁忙的氣節,但亦很有意義。

首先,每年四月東華新主席、總理就職後,都要到旗下幾個單位拜祭,第一站是上環太平山街的百姓廟(前身是廣福義祠),第二站是文武廟,然後輪到位於大口環的東華義莊。


百姓廟其實就是催生東華的地方,一八四三年太平山街是華人主要聚居區域,當年很多華人單身來港打工最後客死異鄉,一八五六年,太平山街的坊眾合力成立了廣福義祠,用以安葬異鄉客的遺體和神主牌,同時,義祠並兼作醫館,為不肯睇西醫的華人診症,後來因為積聚太多來等死的病重者、無人認領的遺體,一八六九年被英文報章《西報》以「人間煉獄」報導實況後,英國政府隨即整頓,在一街之隔的墳墓街(即現時的普仁街),掘起埋在地底的骸骨,建成了東華醫院。

去義莊拜祭也很有意義,當年義莊的成立是為了協助在海外離世的同胞原籍安葬,任重道遠,現時仍有百多副棺骨安放在內,當中包括了東華創院總理之一鄧鑑之先生及其夫人。

完成東華的拜祭之旅,就輪到回鶴山祭祖,自從爸爸過身後,我便擔起儀式主持人的角色,依照爸爸的做法,我們會燒一串十八萬頭、有六層樓高的炮仗,向小朋友派糖果利是,然後與叔伯子姪聚首一堂,談天說地講講家鄉的發展。

而清明最重要的一環,就是到將軍澳拜祭爸爸媽媽,我們三兄弟都將爸媽生前最喜愛的食物帶到墳頭孝敬,與子姪分享爸媽生前的點點滴滴……
其實,無論是百姓廟、東華義莊、回鄉祭祖或拜祭父母,出發點只得一個—慎終追遠!宋朝以後,中國人將拜祭先人與傳統重視孝道、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聯繫起來,認定清明的習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、不忘本的道德意識,落實了孔子與釋迦牟利所提倡的孝道。

我非常同意這個說法,很簡單,沒有祖先就沒有我,沒有廣福義祠就沒有東華三院,所以,無論在事業、家庭擁有幾多,除了多謝家人、合作伙伴,更應該多謝的,其實是祖先、前人以至自己的民族,而不懂慎終追遠的人,我相信他們連是非黑白都不能分曉。

那天拜山時忽然想起,鼓吹港獨的人,你們懂得什麼是慎終追遠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